淘寶店鋪北京布鞋貨源在哪里,淘寶店鋪北京布鞋貨源在哪里找?

(10-03)無畏的青春

李林和劉峰這倆舍友吧,怎么說呢,可能性格原因,我與他們的關系處的比較一般,總感覺他們身上有種類似于清高的東西,平時也有交流,可實在抓不住可以記錄的東西,只知道劉峰也是我們溫泉縣人,李林嘛,連他的家庭住址在哪兒我都不曾打聽過……

李志明之前我講過,是我這么些年來的好兄弟,很幸運的是正式分宿舍時我又能與他在一間一起形影不離的生活了。 除了上課期間我們總處在一起外,周末每當舍友們相約去網吧時,我倆總會走出校園去外面探索“新世界”。

西部文化廣場當然是我們的首選之地了,它位于學校西南方向二三百米的位置,這里是博樂市人民休閑娛樂及避難的露天場所,占地面積應該超過一百畝地了吧?(我是按照校園面積與之對比得出的……)廣場的西面有一個巨型蒙古包的建筑,市里的大型活動節(jié)日演出總會在這里舉辦。中央是一塊很大面積平坦的瓷磚鋪設的空地,很多小朋友喜歡在這里滑旱冰。最南邊則有各種各樣的健身器材,老爺爺老奶奶最愛聚集的地方。北面和東面則是被路沿石分割成面積不一的草坪,中間種植了垂柳,被分割的草坪之間還有一條人造的小河,最有趣的是河邊還有一段幾十米的按摩腳掌的路面,就是用鴿子蛋那么大的鵝卵石鑲嵌在水泥地坪上,路人在上面行走可以達到按摩腳掌的目的。這些草坪加上垂柳向來都是情侶們最愛的聚集地,尤其是夏天傍晚,兩人相依在坐在垂柳的草坪上,安靜涼快還愜意。西面巨型蒙古包的后方一堵具有彩色浮雕的巨型畫像,內容嘛當然有穿著蒙古族服飾的人、馬,車在一起遷徙的場景,最右邊有對浮雕的介紹,大致的內容是1771年土爾扈特部落東歸的那段歷史,如今生活在這里的蒙古族據(jù)說大多是當時東歸的后裔,也是博樂為什么會被叫做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原因吧?這里也為了很多人來此拍照留念最為集中的地方,尤其是外地游客,算是博樂市的地標性建筑了。對了,當初廣場的北面入口處還有一個巨型圓形噴泉,并且池底還設有各種顏色的彩燈,聽說每到重大節(jié)日活動時才會啟動噴泉,五光十色的噴泉很是好看(可惜在那里呆了三年我是沒見過的)。還有就是廣場的東北角靠近白馬轉盤的那里曾經有一個電影院,學校在這里舉行過兩場活動,也算是博樂市最早的一個電影院吧我想,后來因為城市規(guī)劃需要和白馬轉盤一樣被拆除了。我想,那老座影院同樣也是很多老博樂人的一段回憶紀念地吧?

李志明和我常來這個廣場散步,也可以說是談心胡侃打發(fā)時間吧!畢竟這是距離學校最近的一個類似于公園的休閑地了,起初我倆還在廣場南面的運動器材上裝模作樣的鍛煉一番,后來就直接找一個干凈的草坪上躺下看廣場的美女帥哥了,哈哈,是的,與我們一樣無聊的還有本校和四中的男生女生,他們也會選擇在一個天朗氣清的時間段來此放松心情。

喵的,再次整理文字時突然想起一件有關于在這個廣場的趣事:某天我跟李一起坐在廣場上看著一個跆拳道小孩子表演節(jié)目,大概是為了打廣告的吧?一套表演后那些個中學生模樣的男孩子紛紛拿著傳單開始向四周人群分發(fā),其中一個孩子跑到我面前來了句:“叔叔,了解吧!如果有需要可以讓你的孩子打上面的電話報名哦……”

我呆住了??!我長相有那么老嘛??還未來得及向那孩子發(fā)作,他便扭頭便跑來了……我指著自己的臉問李:“我很老么?”“哈哈,哈哈哈……”他趴在我肩膀上笑出了淚花,很有種笑的止不住的樣子。蒼天啊大地,我才僅僅十七八歲吶!!那個中學生模樣的小男孩竟能喊我叔叔,一副讓我懷疑自己的長相……

新華書店,超市,三元店和鞋店也是我們經常光顧的地方。

新華書店也是我倆最喜歡逛的場所之一,為了提高學習?不不不……這也許大概可能只是我倆潛意識自己這樣認為的吧?不過現(xiàn)如今再去想這件事,完全是因為無聊,而且那里空間大,有免費的書籍閱讀可以打發(fā)時間,最關鍵的是那里有種文化人學習的氣氛想沾染一點吧,還有就是……在那里還常常有恬靜帶著書香氣息的姑娘出沒,哈哈,好吧我承認當初的目的并不是那么的單純!

新華書店位于學校的東南方向,直線距離是超級近的,但是要到實際達那里就必須就需要出校門沿著文化北路向南走,到了白馬轉盤再向東沿著青德里大街過一個紅綠燈就到了,全程不到一公里的樣子。新華書店的占地面積應該是全市所有書店里最大的吧?一共有三層,每層的面積約為二百平米(估讀的數(shù)據(jù)并非真實數(shù)據(jù))。它的大門設計很有特點,是那種電影里的常能看到的三翼旋轉玻璃門(好吧,我承認這是網絡搜索的名詞,不然我還真不知道它該怎么叫),這是當初市里面蠻少見的大門類型!

圖書館第一層是各類的專業(yè)書籍,例如,會計類的,工程類的,計算機類的,外語類的,繪畫書法類的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包裝進沒得中外名著,再就是當時流行的各類文學作品,諸如印象較為深刻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紅巖》這兩部。在大門口左右還各有一個圓形書架上面擺設的是當時中央領導人的重要文件講話,算是公務員最受青睞的書籍吧?最為引人注目的當然還要算門口兩側的玻璃貨架里售賣的電子商品了,比如當時非常流行的mp3,mp4,英語學習機等等,當然也有即將被淘汰的復讀機和隨身聽和各種英文磁帶。對了,那時候好像還有一種更高級點的機器了吧?叫什么點讀機?也是一種學習英語的機器,把要學習的課本文件用電腦錄取到機器里,然后課本放置在點讀機上,用機器自帶的筆點到哪里它就會發(fā)出那里的標準英語讀音(這玩意兒如今看來沒啥先進的,可在當時,確是比步步高這類學習機還要先進些呢?。?/p>

新華書店的二層主要是針對各年級學生而設計的,因為這一層擺放的并非全是書籍,有百分之八十都是練習冊和考試卷。每一個書架上方都會有一個指示牌,從“初中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這樣方便學生們尋找他(她)要尋找的課本,在每一個書架上又會細分出各種科目的練習冊或考試卷,把每一科目的都放在一起,比如一摞英語考試卷就挨著英語練習冊放一起,甚至是高一上下兩冊都會仔細的分好類。除了這些學霸們喜歡的商品外,還有的就是依然是學霸們喜歡的各種解題書,各種英文聽力磁帶也是有的??傊?,在我眼里一層完全是學霸們的最愛,像我這樣的普通人來這里看一會兒都能坐在書架邊上睡著……

新華書店的第三層是兒童閱讀室,這里我只來過兩三次,還是好奇心驅使無意間闖進來的。花花綠綠的泡沫毯,顏色鮮明的圖畫書擺滿了書架,剪紙,小燈籠甚至是微型的滑梯一應俱全,小孩子滿地爬,父母則跟隨在左右或坐或躺倒也溫馨。感覺這里不像是圖書館反倒是像個游樂場。

至今有點想不通一件事,那就是新華書店每天的客流量確實不少,可買書的人卻真的很少,它們的存在究竟靠什么來盈利的呢?不信可以仔細觀察一樓的收銀臺就會得出這樣的答案,每十個來此閱讀的人臨走時有一個會選擇買一本兩本帶走的應該都不到吧?最關鍵的原因嘛我總結有兩點:一,這里的圖書都是正版圖書,價格與外面書店一模一樣的書卻高出很多,雖然包裝確實精美質量優(yōu)良。二,隨著網絡,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讀書的途徑從傳統(tǒng)的紙質書籍變成了電子版的了,可以說這是對書店報刊市場的最大沖擊(談不上毀滅性的打擊),不否認還有不少帶著情懷堅持讀紙質書籍的人群存在,可畢竟還是龐大的閱讀群體里的很小一部分。實際上不用通過數(shù)據(jù)調查都可以知道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人都是為了夏天來這里蹭空調,冬天來這里蹭暖氣,畢竟在這里打發(fā)時間不會被圖書管理人員嫌棄,哪怕是大街上的乞丐也不會被驅趕!咦,話說怎么感覺好多年沒有在大街上見過乞丐這個職業(yè)了呢?至少有十年的時間了吧?

再來說說另外一個如今眾所周知,在當時卻蠻稀有的場所超市吧!哈哈,話說當年是真的窮酸樣卻也可以大搖大擺的往超市鉆。超市的興起也可說就是那幾年前后吧,反正在上高中前我是只聽說卻未曾進過超市的。記得上初中時聽聞超市是一種可以自取貨物再到收銀臺結賬的大“商店”時我還在腦海中冒出很多疑問,比如:假如有人把貨物藏于口袋里,那店家不就虧大了?直到第一次揣著忐忑的心情(忐忑是因為兜里沒錢,正所謂“人窮志短”嘛)和諸多問號跟著李志明進了市里的那個愛家超市后才發(fā)覺:“我滴個乖乖,啥叫富麗堂皇?啥叫琳瑯滿目?啥叫門庭若市?這些詞匯就是用來形容超市的呀!”鍋碗瓢盆,茶米油鹽,衣褲鞋襪,文具玩具五金,蔬菜水果肉類海鮮……再看那裝修,潔白的墻面,干凈的地板,明亮的節(jié)能燈,貨架上擺放著整齊的貨物,而最令人吃驚的是屋頂上每隔幾米還鑲嵌著一個喇叭,里面播放著當時最流行的音樂,那音量不大影響不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可漫步在面積如此廣闊的超市里一邊挑選貨物一邊聽著優(yōu)美的歌聲是怎樣的享受啊!接著看那客流量,每個貨架前幾乎都有人在駐足挑選,當然這不乏像我倆一樣閑逛的“參觀人員”,幾個收銀臺前人們有秩序的提著貨物等待結賬,超市入口每隔幾秒都會有人進出……

好吧,如今記錄這些仿佛都是多余的,鎮(zhèn)上都有好幾個大型超市了,也算超市完全普及到了中國大地的每一個城鎮(zhèn)了吧!可在當時,還可以稱之為“土鱉”的我,的確是很震驚,原來買賣可以這么做呀!李志明顯然比我有見識得多,應該不是第一進超市,從他那“閑庭若步”的走路姿勢就可以得看得出。把手插在兜里一邊偶爾駐足某個貨架,掏出手摸摸這,瞧瞧那,有模有樣的。而我當時的心理活動與他并不相同,我不需要并且沒錢的情況下是萬萬不會碰那些貨物的,生怕遭到店家的嫌棄(那會思維還停留在普通小商店的經營模式),當我把我的困惑講與他聽時,他卻齜個牙笑著理直氣壯的說道:“咋,沒錢就不能超市?誰規(guī)定的?不買就不能看看了?這又是誰規(guī)定的?”他這么一說好像也有道理哈,于是我也學著他裝模作樣的“挑選”商品,每次到收銀臺時,正好也是出口,往往我倆都會輪換著買倆雪糕去收銀臺付賬,雖然有無購物通道,哈哈,多少有點彌補心中的愧疚那么點意思吧?啊,再回憶起當時的五角錢的雪糕,真香……

三元店如今在大街上已經很少見了,消失是不大可能的,畢竟無論處在什么時代,始終有那么一部分處在最底層的消費群體。按照如今社會的發(fā)展趨勢來看,三元店已經愈發(fā)的難以生存,總感覺(個人觀點)要不了太久這種店面即將被淘汰,所以還是用些許文字來記錄一番罷!通常這種店不會太大,一間十多平米的房間就可以開一家像樣的三元店了,圍繞著房間的墻壁擺上一圈三層到五層的貨架,中間的位置還可以再擺一排,如此一來便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空間來擺放貨物了。貨物的品種也是相當豐富,什么錢包發(fā)卡鑰匙扣啦,本子圓珠筆橡皮擦啦,各種小五金諸如螺絲刀,老虎鉗,電膠布等等。它們的特點可以簡單的概括為三點:價格低廉,產品粗糙,貨品豐富。其實這也蠻好解釋其中緣由,首先,這些店并沒有指望賺高端客戶的錢,他們的目標客戶是那些最底層的消費者,貨物在3元到10元的價格區(qū)間可以吸引很大一部分消費者的眼球(雖然叫三元店,可實際上里面也有蠻多超過三元的商品)。其次,來此消費客戶群體往往也能理解一份價錢一分貨的道理,原本也沒指望那些商品可以有多么優(yōu)秀的質量,基本上都是抱著能用就行的心理準備而購買的,再加上當時的國家大環(huán)境就是輕工業(yè)發(fā)展正旺,很多的商品都是內地小作坊里造出來的,質量怎可能有保證?最后,這個貨源當然是從如義烏,武漢漢正街這樣的小商品批發(fā)城市二來的了,而且我感覺這種三元店的薄利多銷的經營模式也是由內地傳過來才火起來的。那個通訊還不是發(fā)達的年代,很多行業(yè)都是內地發(fā)展了很多年已經相當成熟后才會漸漸引入新疆,然后遍地開花的。

我跟李志明呢也算三元店的目標客戶,時常我倆沒事兒干了就會踮著腳側著身子挑選我倆需要的貨物,比如三元錢一版十只的碳素筆芯,平常的商店可得一塊錢一只呢!雖然字跡顯得有那么點淡,可并不影響正常書寫。再比如三元錢好幾根的牙刷,肥皂,毛巾等生活用品,從質感上說實話也沒那么糟糕,完全滿足生活上的需要。來這里很多的時候像是在“淘寶”,大概率是可以淘到非常不錯的商品的,當然,偶爾也會有看走眼的時候……記得有次我在貨架前看到了一件電熱絲加熱爐,規(guī)格約有普通碗口那么大吧,看起來還是蠻精致的。恰巧那會兒父親又喜歡飲酒飲茶,用它來熱酒燒茶倒挺好,為了討好他,我省吃儉用花費了10塊錢將它買下,結果,這家伙在家沒挺過一個月就“罷工”……

鞋店說實話都是陪著李志明去的,我壓根不喜歡逛服裝店和鞋店。我平時的服飾穿原則就兩點:舒服,耐臟(所以我向來不穿白色的衣服和褲子,黑色的最多,我很不喜歡穿那些花里胡哨的……)!因為衣服從記事起就總會有各種村子上關系交好的人家或者父母的親戚送來他們孩子穿小了或者不穿不穿的衣服,買衣服這樣的事情除了每逢春節(jié)才會買兩套新的,平時就穿那些個別人送的衣物,這里并不是煽情哈,一來當時的家庭條件的確不好,二來感覺也沒啥丟人的,至少我穿著那些衣物從未有過自卑感,相反,我覺得廢物利用蠻好的。至于鞋子嘛,別人也會給,可以我通通不喜歡穿,或者說穿不慣,我還是很喜歡穿母親冬天手工拉的布鞋,可惜的是到了初中那會兒母親再沒有時間為我做布鞋了,不過好在當時的老北京布鞋已經相當?shù)钠占傲?,關鍵是還便宜,于是老北京布鞋成為了我時常出行的最佳“拍檔”。

不過這種買的老北京布鞋真的沒有母親做的那種布底子耐造,尤其是鞋尖的位置,每次新買的布鞋穿了不到半月,兩只腳大拇指大拇指的位置就隱隱有隆起的跡象,再堅持幾天就必然是倆洞!好在當時也沒覺得有啥,偶爾有同學提醒或者挖苦我時,我總是笑著解釋道:“涼快!”還有就是這鞋子穿久還會在腳心或者腳后跟底部,也可能是自己的走路姿勢不對?每走一步都會在重心的位置磨一下鞋子么?這事兒說出來蠻尷尬的,幾乎沒人知道我的布鞋常常會被磨出倆窟窿,其實夏天還好了,頂多里面近進些沙土,洗勤點也勉強能用。最受不了的是冬春交替之季,媽耶,從宿舍到教室不過二三百米的距離,踏著雪水飛奔而去也能感覺倆腳掌濕漉漉的,好在根本沒人能看得出我的窘態(tài)。

喵的,又跑題了……

高中時代嘛,人與人之間的攀比越來越明顯了,與小學,初中不同,雖然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都來自農村,可不同的地區(qū)的學生家庭條件參差不齊,富裕些的家長肯定也想讓自己的兒女在學校長面子不是?平時大家都穿校服,唯一能夠顯擺的當然是鞋子了,于是當像李寧,特步,安踏這類名牌現(xiàn)在某個班級里時總會引來短暫的轟動,這樣的品牌鞋店也如雨后春筍般的在這個城市落了戶。李不知為何對鞋子有種癡迷的態(tài)度,據(jù)我對他的了解,他并不是那種喜歡與人攀比的那類人。難道是因為那樣的名牌穿著真的很舒服?這個問題我倆好像也討論過,當時他是如何作答的我已經忘記了,我只記得有一次我跟他堅定的表過態(tài):“切,我這輩子都不會穿運動鞋,看著難受!”他嘲笑我:“這你說的哈,我記住了,別說那么絕對好嘛,一輩子還長著嘞!”有關于他對鞋的癡迷的記憶還真有一段特別清晰,不過那應該是高二的事了吧?有一次我們三個(另一個是張凱博,另一個超級好的兄弟)一起逛街,他路過某個鞋店,他被櫥窗里的鞋深深的吸引到了,硬生生拉著我倆陪著他去試穿。嘿,從店里出來后對我家激動的說:“我要存錢,一定要買下這雙鞋!”我倆也只是當他說笑,因為在我和張眼里那鞋可不便宜。誰知過了倆月后的某一天神秘兮兮的把我倆叫到操場上,然后露出嘚瑟的表情讓我們瞅他的新鞋。我差點暈倒:“你真舍得呀!”要知道,那一雙運動鞋,250元!!頂我一個月生活費了!張給我使了個眼色,瞬間會意了,哈哈,一人一腳踩在他的新鞋上,好像當時挺流行踩新鞋這一奇怪的舉動,不知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傳下來的,也不知是不是有什個說法,反正當時同學之間都這樣……

再次回到宿舍生活這一話題吧!

如今反過來回憶306室的高中宿舍的生活難免多了不少感慨,哎,時光荏苒,不再是當初的少年啦!

畢竟剛剛進入一個新環(huán)境嘛,大家都想在成績上有所突破,每個舍友在學習態(tài)度上都有種“你追我趕”的積極性,所以在當時每個學生人手一把三元店買來的手電筒或者led小臺燈,哈哈,沒錯,就是那種可以趴在被窩里“艱苦奮斗”讀書的便攜“神器”。宿管每天過了12點便會準時關燈,而精力旺盛的我們怎可能那么老實的按照他們的意愿去睡覺呢?這時我們便拿出白天已經充滿電的小臺燈,沒寫完作業(yè)的就趴在床上繼續(xù)補作業(yè),寫完作業(yè)的就拿出在書店買的小冊子背公式記單詞(當時特流行一種巴掌大小小冊子,上面全是一些數(shù)學物理化學常用公式或者某英文單詞,因為小巧便于攜帶方便隨時隨地的學習,所以也可以稱它為口袋書罷),那場景在古代應該用一個“挑燈夜戰(zhàn)”的成語來形容也是十分恰當?shù)摹?好吧,大概也是從那個時候,我那視力標準的5.2的眼睛也變得近視了……

不知道其他人的高中宿舍夜生活是怎樣度過的,可在當時我們宿舍男生們很喜歡聽當時的深夜廣播,內容有些驚悚,那就是主持人每到凌晨12點半便開始播放鬼故事??!應該是提前錄制好的節(jié)目,講述人惟妙惟肖的模仿故事人物的對話,再配上有些幽暗的背景音樂來烘托氣氛,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推進,大伙們屏氣凝神的聽著不敢發(fā)出任何聲音……突然,背景音樂畫風一轉,瞬間變得尖銳而滲人,嚇得我們汗毛立起雞皮疙瘩散落一地。這時總會有舍友沖我喊道:“代磊,把收音機關掉撒,太特么嚇人了……”這時也總會有其他舍友跳出來反對:“別關……再聽一會兒……我感覺蠻……蠻刺激的……”就這樣,大伙兒又開始凝神屏氣的靜靜的聽著故事的走向,又突然畫風一轉,再次重復上面的對話,話語中帶著無奈和戀戀不舍直到鬼故事完全結束……

是的,沒錯,這個給舍友們帶來緊張刺激感的收音機是我的,在沒有購買mp3之前,它是我唯一能夠拿得出手的“家中電器”。說起來這臺收音機對我來講還的確意義非凡,那是我利用上高中前的那段假期,花了半個月跟著父親打下手給河對面的吳二運大哥家蓋了兩間房子,父親買來作為我的升學禮物送我的。那是一款德生牌收音機,至今還記得它的樣子,銀色的鋁合金外科,巴掌大小,有一塊黑白數(shù)字顯示屏。小巧便攜是它的優(yōu)點,但缺點也十分明顯,那就是在農村并不能收到廣播,城市里卻非常好用。

這臺收音機給我?guī)硖嗟幕貞?,絕大多數(shù)的夜里為了不打擾舍友我都會帶著耳機獨自享用。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每天的凌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總會播放一檔叫《夜空守望者》的節(jié)目,主持人林白時常在崗,偶爾也會有姚科、青音還有雨婷。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青音的主持風格。在那之前她主持的《神州夜航》和后來的《千里共良宵》也十分喜歡,若是沒記錯還有一檔《情感音樂吧》我也十分喜歡。她的聲音溫柔清新婉轉動人,講起話來很容易把聽眾帶入某種情緒,每天她都會讀大家寫給她的信件,多是訴說著寫信人的情感苦惱或生活瑣事,而她也會在線為來信者解讀他們的各種問題,總感覺她的回復有理有據(jù)仿佛信手拈來般的容易。有那么一段時光,我的生活一團糟,不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總是灰色的,消極的,于是我也給青音姐寫了一份長達四張的書信,也可能是心里有所寄托吧,雖然后來她并沒有在廣播里讀我的信件,也沒有回復我的問題,可從那之后我很快就恢復到從前了。

林白的聽眾大多數(shù)應該是各高校的學生吧我想,因為他所討論的大多數(shù)話題都與高考,理想,信念等有關,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那兩年每逢高考臨近他都會講些有關高考的話題,好像還有個節(jié)目名字叫《高考總動員》?因為他與其他主持人溫柔甜美的主持風格不同,他講話干脆利落直截了更有種大哥哥的做派,很容易拉進聽眾的距離調動他們的情緒,再加上他說講的很多故事相當勵志,俘獲了眾多的學生黨的支持和喜愛。

姚科和雨婷嘛主持的次數(shù)頗少,好像只是偶爾會來頂班吧,他們都有各自的欄目吧應該,當然風格也是不同的,就具體不講啦!必須要提到的是,他們的總會用超好聽的背景音樂作為開場白(其中我喜歡的是那首《琵琶語》),然后伴隨著美妙的音樂溫柔的來一句:“今天是×年×月×日的凌晨×分,大家好,我是今的守望者某某某……”接下里就是聊那一晚的話題,每隔一段時間主持人變會放一段好聽的音樂,也算是給聽眾的獎勵?或者是留給聽眾思考話題的時間?總之,聽那些音樂是真的很享受。隱隱記得,有天夜里帶著耳機聽到了那首《同桌的你》回憶起與初中同桌李靜的點滴故事后還鼻子發(fā)酸沒出息的偷偷流了淚,哈哈,也算一段囧事吧!

應該說每個宿舍總有那么一個超愛鍛煉身體的健身達人存在才符合劇情,但事實上……我們宿舍還真沒有……可隔壁宿舍有哇!記得他們宿舍有個“猛男”,名字早已記不得了,健身器材可以說相當豐富,像什么杠鈴呀,臂力器呀,拉力器,握力器啥的他都有。之所以想記錄這一段故事是因為就是這貨讓我經歷了一場終身難忘的瞬間!男生宿舍之間一般關系處的都蠻和諧的,混熟了相互串門也就顯得很稀松平常的事情了,偶爾跑到彼此宿舍坐床邊吹吹牛既拉進了感情又打發(fā)了時間。一天晚自習下課后,我正趴在宿舍那張破課桌上埋頭補作業(yè),這位健身達人又跑來吹牛皮了,只見穿著流氓背心故意露著那兩塊肱二頭肌,手中還握著一個臂力器大聲沖我門喊道:“看,今天我買了一個新的二十公斤臂力器,誰要來挑戰(zhàn)下我?”舍友們雖然早就對他的顯擺見怪不怪,為了不讓他一個人太過冷場,還是禮貌性的尋聲看了一眼簡單的夸贊了一番然后各忙各的了,我是那種見不得別人太過尷尬的“善人”,故意一臉不屑從他手里接過那臂力器做出要挑戰(zhàn)他的樣子:“呦,這新的分量就是比感覺比之前的要重哈!”這貨一下來了興致:“你做,我看你做幾個!你做一個,我就能做倆!你做十個,我就做二十的!”還別說,雖然分量上究竟是否真的重些我并不清楚,那是沒話找話假客套,可這新的臂力器握著的確比他之前的費勁許多,我費了老鼻子勁握了不到十個吧?(說實話,從小到大我的的體格雖然瘦小,力氣還是有些吧,可能與常年跟父母干體力活練就出來的吧?)然后把臂力器還給了他,這貨也是被驚到了,他萬萬沒想到平時都不怎么鍛煉的我這樣的菜鳥竟然也能握這么多下。擼起袖子,額,不,是做了一個擼袖子的動作,開始在我面前臭顯擺“一個,兩個,三個……”對于他這種“騷操作”我們大伙兒都習以為常并沒有圍觀,由他嘚瑟秀肌肉我們該干嘛干嘛,我當然是繼續(xù)低頭補作業(yè)。沒一會兒就聽他咬牙切齒直喘粗氣:“十五,啊……十六!十……七……十……”顯然,能夠握二十下估計也是他的極限了吧?就在我聽到他即將報數(shù)做完第二十個的時候準備抬頭時,突然一陣冷風從我腦袋前的那一撮頭發(fā)劃過!神馬情況?當我疑惑的看向他時,他也滿臉驚恐的看向我……瞬間我就明白了??!我這腦袋這特么差點被他干報銷呀……

原來,臂力器兩頭有兩個環(huán)形的帶子,鍛煉時需要將兩個手腕套在其中,為了防止鍛煉者因體力不支而脫落將握力棒彈飛出去誤傷他人。這貨盡然沒戴,而他又恰巧在我的正前方面對我握他的新玩具,又恰巧體力不支,一系列的巧合差點讓我腦袋開花……至今我記得當時瞬間明白了原委后我的身體反應:出冷汗!心跳加速!胳膊上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起了一層小疙瘩!短暫屏氣兩三秒!這是人在受到外界驚嚇時產生的正常生理反應,體內的自我保護機制瞬間被被喚醒。我已經忘記是否對他破口大罵了否?大概是發(fā)了彪?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那一瞬間我著實被嚇到了,可想而知那硬邦邦的臂力器脫手一瞬間的力道有多大?若是真的碰到腦袋,不開花估計也得半殘廢,搞不好變成個植物人也不是沒有可能,倘若剛好劃到眼睛,那必然是廢了,我能不怕么?

那貨也是嚇呆了,直挺挺的看著我,過了好一會見我沒事兒,笑嘻嘻(多半也是為了掩飾內心的恐慌吧?)的推開門走了……

好了,這篇文章的內容發(fā)貨聯(lián)盟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如果大家網絡推廣引流創(chuàng)業(yè)感興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備注:發(fā)貨聯(lián)盟引流學習; 我拉你進直播課程學習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實戰(zhàn)干貨的推廣引流技術課程免費分享!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

您可能還會喜歡:

發(fā)表評論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fā)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