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尺,是古代教書先生手中所持的一把尺子。其形狀大體上是一把尺子大小,也有用兩塊木板上下合迭而成,一塊長一些、一塊短一些。有的教書先生還根據自己的喜好,在戒尺上刻字。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戒尺這東西與“體罰”緊緊相關。往往在背不過書、或者回答錯誤、甚至是擾亂課堂秩序的時候,戒尺就會光臨。通常是打手心,也有打手背的,偶爾也有敲打腦袋的。有些文章中就見到回憶兒時上學的記憶:小被打得腫了起來,母親看到了,一邊流淚,一邊說打得好。如此描寫,打動了讀者的心,激起了人們對戒尺的反感。
因此,社會上普遍認為:戒尺,就是老師用來體罰學生的工具。
其實,戒尺這東西還真不是體罰學生的。它里面有我們的東方智慧。
“戒尺”二字,大有深意。戒:既是“警醒”的提示,又是“有所不可”的表達。尺:則是分寸、尺度的意思。

“警醒”的對象,是老師自己。提醒自己為人師表,當成為表率。手中有“戒尺”,心里常提醒,不敢有絲毫松懈。比如有的老師性格急躁,為了防止這種性格傷害學生,就會在戒尺上寫上諸如“靜”、“安寧”之類的字。如“莫生氣”就是給自己的提醒。如“寵為下”,其取自《道德經》,用在這里,那就是不可以寵學生,而是“嚴”。
“有所不可”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求知、成長,當知道“有所不可”,意即“知止”,即是知道停止在哪里。有所為、有所不為。如有的戒尺刻有“弟子規(guī)”等字。
而尺度、分寸,同樣也是兩個方面的意思。第一,是老師教育學生的尺度,當量材施教。材質高者多教,材質淺者少教;能者高領、低者俯就。尺度不一,終歸是為了學生的進步和成材。第二,是知識的理解尺度,當“不求甚解”。甚,是過的意思。凡事宜恰到好處,即中庸之道?!扒笊踅狻?,就是過度理解,如同牛角尖,必然走入偏頗。如孔乙己“茴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就是“甚解”,沒有實際價值。這個尺度、分寸的把握,還包括方向的選擇。古人求學,先讀《大學》,就是先確立一個作一大格局。

至于用“戒尺”打人的故事,肯定會有,但不是主流。我們都從學生時代走過,老師的責罰,我們都心有余悸。當戒尺打在身上時,即使身上不疼,心里也是因為緊張和害怕會感覺疼的。但我想,學生只是看到戒尺的責罰,卻理解不了老師為什么時時要將戒尺握在手中是什么原因?
今天看到一個觀點:要將戒尺還給老師。心中頗有感慨。只要老師用戒尺“打”學生沒有超過“尺度”,那就不是打,而是關愛。《西游記》中,悟空在菩提祖師處聽道,滿心歡喜,便手舞足蹈,惹得祖師不悅,用戒尺在悟空頭上敲了三下,背著手從中門出去了。當其它同學責怪悟空的時候,被挨打的悟空更加滿心歡喜:這打嘛分明是愛,這豈不是讓我半夜三更去學道嘛?
為人師者,首要自重。而“戒尺”的警醒作用,就是為師者的自重之道。我想:如果有哪天我開館授徒,在經書籍典之旁,定放一把戒尺,一同拜之,既示對經典的尊重,也是為師者的自重。
戒、而有尺。
【圖片取自網絡,若侵即刪?!?/p>
——學習傳統(tǒng)文化,增長人生智慧。歡迎關注知本學社。我是宗財。
好了,這篇文章的內容發(fā)貨聯(lián)盟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如果大家網絡推廣引流創(chuàng)業(yè)感興趣,可以添加微信:80709525 備注:發(fā)貨聯(lián)盟引流學習; 我拉你進直播課程學習群,每周135晚上都是有實戰(zhàn)干貨的推廣引流技術課程免費分享!